17世纪亚美尼亚手稿中奇思妙想的旁注:从艺术传统角度重新审视儿童作者身份
惠康收藏馆——一家位于伦敦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通过馆藏珍本和艺术品探索健康和人类体验——最近展出了17世纪亚美尼亚布道书《Or MS Armenian 15》中的旁注,并初步推测这些图画出自儿童之手。这种解读基于这些图画表面看似天真的特征:夸张的比例、不规则的光晕以及略带图案化的人物(“管状”身体、“棍状手指”和“糊涂脸”)。虽然儿童与手稿的互动已有历史记载,但这种推测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亚美尼亚的艺术传统、作坊实践以及该手稿所处的17世纪——一个亚美尼亚彩绘艺术实验的时代。亚美尼亚小派和瓦斯普拉坎派在圣经图像中刻意运用扭曲、怪诞和反讽的手法。这些图画夸张的形式和抽象的边缘图案很可能体现了复杂的视觉修辞,而非技术缺陷。这些元素或许反映了神学幽默、精神超越,或前基督教视觉语言的本土化改编——所有这些都是亚美尼亚彩绘的标志。因此,“怪异的马”和“潦草的填充”可能意味着戏仿或评论,而非幼稚的创作手法。此外,17世纪见证了亚美尼亚艺术的风格创新;这些边缘注记或许体现了迈向现代化的过渡性实验,而非幼稚的涂鸦。作品创作的多变性(例如,不一致的光晕)与其说是儿童发展,不如说更符合作坊实践。可能的解释包括:主要艺术家未完成的草图;画主后来的添加;或师傅去世后的学徒作品。手抄本学证据证实,技艺欠佳的成年艺术家通常会贡献旁注。认为“原始”风格代表童工的假设忽视了这些有据可查的实践以及亚美尼亚艺术中普遍存在的刻意怪诞的传统。虽然儿童可能接触过手抄本,但由于缺乏出处证据,将其归因于儿童仍然难以确定。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语境特征更强烈地暗示了成人的艺术创作,无论是刻意为之、实验性还是粗犷的。此次重新评估强调了对旁注进行细致分析的必要性,需要认识到亚美尼亚艺术独特的视觉词汇以及手抄本制作的复杂现实。
亚美尼亚学者推动南高加索-中国关系国际学术对话
4月26日,由山东航空学院主办的学术会议“从南高加索到中国:历史遗产与现代经济文化融合”为跨区域学术合作开辟了新路径。亚美尼亚外交代表表现突出,包括亚美尼亚驻华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科里云·加扎良(Koryun Ghazaryan)、一等秘书哈鲁秋恩·海拉佩强(Harutyun Hayrapetyan)以及前驻华大使马纳萨良(Manassarian),展现了亚美尼亚对学术外交的重视。格鲁吉亚驻华大使帕塔·卡兰达泽(Paata Kalandadze)及使馆代表亦出席会议,体现了地区合作精神。中方代表包括知名学者、地方政府代表及产业园区负责人,山东航空学院党委书记李长海教授等高校领导也共同参与讨论。亚美尼亚学者发表了前沿研究成果:苏州大学的安妮·马尔加良博士(Dr. Ani Margaryan)探讨了亚美尼亚商贾阶层在艺术赞助中被忽视的作用,而南京大学的安娜·阿达米扬(Anna Adamyan)则重新诠释了亚美尼亚“宇宙树”符号的跨文化意义。这些研究引发了与中国学者关于共同历史叙事和现代经济协同效应的热烈讨论。会议取得实质性成果,包括计划中的联合出版物和教师交流项目,彰显了学术外交如何通过严谨研究和机构合作,强化南高加索与中国的联系。
瓷器中的亚美尼亚服饰:作为文化叙事的小雕像
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位于纽约市,是美国国家设计博物馆。它隶属于史密森尼学会,位于第五大道的安德鲁·卡内基大厦。该博物馆由工业家彼得·库珀的孙女萨拉·库珀·休伊特、埃莉诺·加尼尔·休伊特和艾米·休伊特于 1897 年创立,旨在教育公众了解设计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库珀·休伊特收藏了超过 210,000 件物品,涵盖了 30 个世纪的设计历史。其中包括一个 18 厘米高的亚美尼亚小雕像,由罗蒙诺索夫瓷器厂制作,年代约为 1925 年,博物馆于 1989 年收购。小雕像由瓷器制成,带有珐琅和镀金。底部有一个圆形徽章,上面印有锤子、镰刀和齿轮,旁边用红色釉面印有“俄罗斯制造”字样。小雕像描绘了一位正面站立的亚美尼亚妇女,身着传统服饰。服装结合了白色、米色和浅蓝色调,仿制的绣花围裙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披在裙子上。头饰包括一条蕾丝面纱,延伸到小雕像的颈部和胸部。小雕像的视觉特质,尤其是白色、奶油色和蓝色的使用,以及围裙的正式特征,反映了 20 世纪早期描绘亚美尼亚女性的明信片的审美,这些女性可能来自第比利斯(现代的第比利斯),那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亚美尼亚社区的家园,有着独特的服饰和配饰。长袍、围裙和整体设计与东亚美尼亚民族服饰传统非常吻合。罗蒙诺索夫瓷器厂于 1744 年根据伊丽莎白皇后的命令在圣彼得堡成立,是俄罗斯第一家瓷器厂,也是继迈森和维也纳之后欧洲第三家瓷器厂。该厂最初名为皇家瓷器厂,1925 年以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的名字重新命名。早期生产仅供宫廷使用,用于制作皇家用品和外交礼品。该工厂的成立旨在减少俄罗斯对进口欧洲瓷器的依赖,并发展国内生产能力,反映了 18 世纪更广泛的观点,即瓷器是技术和文化进步的象征。 在 19 世纪末和 20
文化的十字路口:山东航空大学推动亚美尼亚研究发展
山东航空大学致力于通过各种学术和推广活动推动亚美尼亚学的发展。11 月 9 日,历史系举办了一场讲座,由著名亚美尼亚艺术史学家、苏州大学现任博士后研究员 Ani Margaryan 博士主讲。Margaryan 博士介绍了她的研究成果“多元文化身份的形成: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中亚美尼亚商人民族服饰的分类及其文化关联”。讲座辅以视听材料,代表了一项开创性的举措,旨在重建 17 和 18 世纪亚美尼亚商人阶层的民族服饰。 演讲强调了商人在亚美尼亚侨民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并阐明了他们与中国国际贸易网络的深厚联系。它还研究了这些经济互动是如何在物质文化中体现的,特别是通过文物、服装和配饰。 此次合作标志着 Ani Margaryan 博士与山东航空大学的第二次学术合作,此前她的上一次演讲重点关注了亚美尼亚民族服饰的艺术史论述。值得强调的是,山东航空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为数不多的拥有专门的部门来推广和传播亚美尼亚研究的机构之一,从而促进了中国和国际学者之间的互动,并与亚美尼亚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伙伴关系。
亚美尼亚手稿以大量俏皮的龙形象而独特
位于明尼苏达州的希尔博物馆和手稿图书馆最近发布了亚美尼亚手稿的数字化页面,其中展示了各种装饰性首字母和边框图像。 这份手稿既有手写又有插图,附有雕刻,并使用优雅的亚美尼亚 Notrgir 字体(也称为“minuscule”)。 这种文字最初是为了速度而发明的,从 16 世纪到 18 世纪在亚美尼亚侨民中广泛使用,后来在印刷中得到普及。 该手稿包含对福音寓言的简短评论,最初于公元 1780 年在埃奇米阿津 (Etchmiadzin) 撰写。 尽管它的年代相对较晚,当时印刷书籍即将取代手写和插图手稿,但这本书代表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美丽典范。 该手稿于 2009 年实现数字化,目前由伊斯坦布尔亚美尼亚宗主教区永久收藏,该教区以前属于 Shirinoglu 家族。 它的标题是“论神性”(“神的肖像”),作者是阿加马里安·佩特罗斯·纳希切万茨·伊 (1720-1787 年)。 根据版权页,抄写员的名字是托夫马斯 (Tovmas)。 该手稿采用皮革装订,封面和封底都有镀金十字架,背面的扉页取自早期的埃尔卡塔吉尔手稿。 然而,手稿的美学价值和魅力在于大量的龙形象,要么以它们交织的身体形成装饰性首字母,要么描绘在代表基督教象征意义的神圣和警惕的鹳鸟喙中,或者作为解开关键信息的边缘 的文本。 在其中一页上,第一个字母由带有旗帜的圣羔羊组成,作为基督战胜死亡的共同象征,代表着他既受苦又胜利。 它站在龙的扭曲的身体上,而不是典型的图像元素——山上。 所有的龙图案都表现得怪诞,强调线性描绘。 它们顽皮的性格和鳞片状的细长身体类似于 14 至 17
ChinArmArt近日接受CGTN采访
三语ChinArmArt信息分析网站的创始人最近接受了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亚美尼亚语部门的采访。Ani Margaryan,一位艺术史学家,拥有博士学位。 她在简短的采访中强调,亚美尼亚学生作为在华亚美尼亚社区的推动力,可以在促进中亚两国关系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她还表示,中国是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大量发展机遇和平台的国家。 点击提供的链接即可查看采访内容。 the link
亚美尼亚民族服饰研究获得中国学界认可
11月5日,山东省滨州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亚美尼亚民间服饰历史及其演变的讲座。 亚美尼亚民族服饰和中亚文化互动领域的研究员Ani Margaryan博士主持了此次讲座。 她强调了探索亚美尼亚民族服装、其保存、复兴、风格化和现代化的主要来源。 还向中国学生介绍了 Margaryan 收藏的亚美尼亚配饰和民间服装细节。 讲座中,中国学生身着中国传统服饰,表演了中国传统舞蹈,展示了自己的才艺。 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演出代表了中亚两国深厚的友谊。 中国-亚美尼亚 区域发展基金主席谢尔盖·阿瓦内索夫博士出席活动。 讲师向学校、亓教授、王院长表示感谢。 讲座得到了与会学生和教授的一致好评,他们对精彩的演讲表示赞赏。 大学领导表达了对亚美尼亚研究的支持和热情,表示愿意每年举办两次讲座。
古代亚美尼亚和古代中国的战车和马车
作者:安妮 Lchashen 定居点位于现代亚美尼亚,作为一座迷人的青铜时代建筑,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考古学家。 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发现了一座墓地,里面有大约800座坟墓,据推测属于上层阶级。 墓葬中埋有公牛、马匹以及珍贵的文物,这些都表明了埋葬者的崇高地位。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在手推车或战车上发现的人类骨骼,上面装饰着复杂的设计和铭文。 这些手推车和战车被认为是死者被运送到来世的交通工具。 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保存非常完好的战车或手推车,其中一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车,可以追溯到 4000 年前。 其中一辆橡木制成的战车目前在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展出。 总共发现了十二辆状况良好的战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000 年。 此外,在Lchashen以及同一时期的其他墓地中还发现了带有28辐轮和开放式车体的两轭战车。 值得注意的是,特定的墓葬仅包含战车的某些部分,例如车轭或其某些部件。 探讨轮式运输主题的出版物,例如贝弗利·戴维斯 (Beverley Davis) 的《马的发展时间表》和斯图尔特·皮戈特 (Stuart Piggott) 的《最早的轮式运输:从大西洋海岸到里海》,都以马车为特色,两者都指出, 拉查森定居点的战车是已知最早的青铜时代战车。 Lchashen 定居点、其附属坟墓和相关文物的发现为了解青铜时代精英的生活和仪式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轮式运输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有文献记载,战车的使用者是夏朝时期一位名叫席冲的大臣,该战车是在公元前 21 世纪的甘之战中部署的。 据信,战车是在公元前 1200 年左右商朝武丁王统治时期引入的。 这一年代测定是基于一种被称为“弓形工具”的独特文物,它是在几个战车坑中发现的。 这些文物也在更容易确定年代的环境中被发现,例如妇好墓,那里的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年代。
中国第一届亚美尼亚学学术会议为即将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合作铺平道路
由滨州大学、北京法诺亚投资有限公司和亚美尼亚共和国大使馆主办 的首届中国亚美尼亚研究学术会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汇聚了中亚两国的知名学者和知识分子, 分别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滨州大学等各大院校。 该计划涵盖了跨多个研究领域的各种主题,例如亚美尼亚学的历史演变、调查亚美尼亚语言起源的语言研究、乌拉尔图考古学和乌拉尔图学、关键历史事件的分析、日本-亚美尼亚社会政治 互动、亚美尼亚文献中有关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参考文献、中亚历史和艺术相互关系等。 演讲者包括备受尊敬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学者,以及具有独特视角和创造性方法的新锐学者。 亚美尼亚驻华大使谢尔盖·马纳萨里安强调通过活动和聚会宣传亚美尼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他承认亚美尼亚人民目前面临挑战,并认为组织此类活动有助于引起人们对他们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创造精神的关注。
展览回顾:亚美尼亚服装及装饰艺术品首次在中国展出
作者: Ani Margaryan 安妮 简介 埃里温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的 19 至 20 世纪亚美尼亚艺术文物展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福州福建博物院举办,旨在庆祝最近 亚美尼亚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动态和明显升温。 展览展示了亚美尼亚族在过去两个世纪的文化遗产,并强调其与丝绸之路洲际商业和文化背景的联系。 这次重要的展览之所以能够举办,得益于两国国家和市政当局以及博物馆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 非政府组织“亚美尼亚-中国伙伴关系中心”在促进富有成效的对话和确保进程顺利进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举办此次展览的目的是展示亚美尼亚视觉文化的丰碑,作为亚美尼亚身份的精髓,同时让广大中国观众了解这个国家,展现双方对加强合作的热切追求 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作为共同语言。 展览主题和展览结构 该展览完全致力于亚美尼亚 19 至 20 世纪的文化,埃里温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民族志展品,更准确地说,是丝绸(某些类型从中国进口)、棉质、天鹅绒和缎子传统服装、民族服装及其复制品 风格化的版本、纺织品、挂毯、装饰艺术样本、埃里温老街道和建筑纪念碑的老式照片,以及穿着这些服装的亚美尼亚人的照片、银器配件和特殊的金属制品——所有这些都以艺术品完成 与该主题相关的纪录片以及标志性的《石榴的颜色》(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1969 年拍摄的电影)。 男性、女性和儿童的民族服装曾经不仅属于亚美尼亚各州以及亚美尼亚西部和东部省份的居民,而且也属于亚美尼亚侨民社区,成为人们走向多层次和精致的“ 亚美尼亚世界。” 埃里温和第比利斯服装中的花卉图案和蕾丝花边,与源自Syunik、Artsakh、Trabzon、Musaler 和Vaspurakan 服装的几何装饰和丰富银色细节的大胆色彩对比并置。Vaspurakan 长袍、外衣和斗篷上各种错综复杂、多彩多姿的亚美尼亚针线活,Bardzr Hayq/上亚美尼亚石榴红色天鹅绒围裙和围裙上形成辟邪杏仁形图案的金属线刺绣(金制品), 柔和而精致的 Aintab 单色针法(拉线和抽纱)装饰嫁妆礼物,被证明是古代亚美尼亚服装的显着特征。 腰带、带扣、腰带、胸饰、带链的手镯、无边帽、耳环、项链和戒指装饰在玻璃柜、基座上,并与观众的视线齐平,这是亚美尼亚发展金属锻造的体现。 来自 Aintap、Syun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