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宣布后,亚美尼亚将主办2026年世界顶级葡萄酒大赛
亚美尼亚被选为2026年布鲁塞尔世界葡萄酒大赛(CMB)的主办国,该大赛是国际上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葡萄酒大赛之一。该消息在中国银川举行的2025年布鲁塞尔世界葡萄酒大赛活动上宣布,亚美尼亚代表参加了传统的国旗交换仪式,正式宣布亚美尼亚成为下一届主办国。布鲁塞尔世界葡萄酒大赛创办于30多年前,是全球公认的葡萄酒卓越典范,每年汇聚370多名专家评委,对来自49个国家的近7500款葡萄酒进行评选。往届主办国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墨西哥等主要葡萄酒生产国。预计2026年亚美尼亚大赛将吸引400多名国际葡萄酒专业人士,包括侍酒师、买家、记者和行业领袖。亚美尼亚官员强调了该国在酿酒业日益增长的声誉,将古老的传统与现代创新融为一体,并强调举办此次活动将进一步提升亚美尼亚在全球葡萄酒行业中的地位。
亚美尼亚学子在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展现民族文化遗产
2025年5月初,南京大学的亚美尼亚留学生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在该校年度国际文化节上精彩呈现了本国传统文化。学生们身着ChinArmArt收藏的精致传统服饰,将国家展位打造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吸引了众多关注。亚美尼亚展区通过三大特色环节脱颖而出:访客既可参与互动文化游戏,欣赏手工制作的民族饰品,又能品鉴亚美尼亚葡萄酒与特色糕点等地道美食。这场多感官的文化盛宴,为观众全面展现了亚美尼亚悠久的历史与艺术传承。此举延续了在宁亚美尼亚学子的文化传播传统。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高等教育重镇,南京汇聚了多元国际社群。亚美尼亚留学生始终以饱满热情参与南京各高校的文化节庆活动,年复一年通过展示民族传统,持续强化中亚两国的文化纽带。
来自中国南京大学的亚美尼亚学生在塔什干青年领袖可持续发展周上展示了亚美尼亚塔拉兹长袍
南京大学的亚美尼亚学生玛妮·瓦尔达尼安(Mane Vardanian)在2025年4月23日至26日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举行的青年领袖可持续发展周上,以优异的成绩代表了她的祖国和学术机构。这一享有盛誉的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机构中亚国际研究所(IICAS)和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联合举办,汇集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新兴领袖,共同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活动期间,瓦尔达尼安发表了关于气候行动的演讲,并结合她在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法。文化晚宴的一大亮点是瓦尔达尼安身着来自ChinArmArt民族志收藏的全套塔拉兹长袍,展示了亚美尼亚丰富的文化遗产。她精心制作的埃里温风格服装,包括饰有花卉装饰的宽松连衣裙、传统头饰和风格化的围裙,生动地体现了文化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管理。
亚美尼亚学者推动南高加索-中国关系国际学术对话
4月26日,由山东航空学院主办的学术会议“从南高加索到中国:历史遗产与现代经济文化融合”为跨区域学术合作开辟了新路径。亚美尼亚外交代表表现突出,包括亚美尼亚驻华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科里云·加扎良(Koryun Ghazaryan)、一等秘书哈鲁秋恩·海拉佩强(Harutyun Hayrapetyan)以及前驻华大使马纳萨良(Manassarian),展现了亚美尼亚对学术外交的重视。格鲁吉亚驻华大使帕塔·卡兰达泽(Paata Kalandadze)及使馆代表亦出席会议,体现了地区合作精神。中方代表包括知名学者、地方政府代表及产业园区负责人,山东航空学院党委书记李长海教授等高校领导也共同参与讨论。亚美尼亚学者发表了前沿研究成果:苏州大学的安妮·马尔加良博士(Dr. Ani Margaryan)探讨了亚美尼亚商贾阶层在艺术赞助中被忽视的作用,而南京大学的安娜·阿达米扬(Anna Adamyan)则重新诠释了亚美尼亚“宇宙树”符号的跨文化意义。这些研究引发了与中国学者关于共同历史叙事和现代经济协同效应的热烈讨论。会议取得实质性成果,包括计划中的联合出版物和教师交流项目,彰显了学术外交如何通过严谨研究和机构合作,强化南高加索与中国的联系。
保罗·查特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 Astvatsatryan):他赋予了香港以生命力和美丽
保罗·查特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原名哈奇克·波戈斯·阿斯特瓦萨特里安)于1846年9月8日出生于加尔各答,根据拿撒勒亚美尼亚教会的洗礼登记册记载,他从悲惨的出身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香港现代化进程的杰出人物。1855年,查特成为孤儿,《香港电讯报》于1926年5月28日刊登讣告,记载了他于1855年至1862年期间就读于马提尼埃学院。1864年,他抵达香港,这记载在1865年的《香港年鉴》中,标志着他开启了一段非凡的旅程,这段旅程将改变这片殖民地的商业和面貌。遮打凭借敏锐的金融头脑迅速成为香港商界的领军人物。他于1889年与他人共同创立了香港置地公司,公司注册文件证明了他的关键作用;而他于1889年至1926年担任香港电灯公司董事长,这段经历被记录在董事会会议记录中,为殖民地带来了电气化。他富有远见的海旁填海计划(1890-1904)正式记录在《香港政府宪报》,该计划扩展了香港的海滨,创造了宝贵的新城市空间。据《南华早报》档案记载,1886年牛奶公司(Dairy Farm)的成立彻底改变了当地的农业和粮食生产。除了商业成就之外,遮打还拥有殖民地时期亚洲最著名的私人艺术收藏之一,这些收藏品均通过拍卖记录和博物馆档案进行了仔细的记录。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器包括一套著名的63件乾隆时期瓷器,其中12件精选藏品于1911年捐赠给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这在博物馆的入藏记录中已有记载。他的玉器收藏,尤其是现藏于香港艺术馆的明代软玉酒器“遮打杯”(藏品编号1967.0123),展现了他对亚洲文物的敏锐眼光。他的欧洲藏品包括摄影师约翰·汤姆森于1878年委托创作的肖像画(记录于皇家地理学会收藏的汤姆森日记中),以及乔治·钱纳利于1846年创作的标志性作品《香港港》,该作品刊登于1903年的《艺术期刊》。遮打的文化赞助远不止于收藏。 1910年,他捐赠2万英镑设立香港大学文学院,这笔款项记录在大学理事会会议记录中;1895年,他设立了拉·马蒂尼埃艺术奖学金,这笔款项也记录在加尔各答亚美尼亚学院信托基金的档案中。这些都体现了他致力于培养艺术人才的决心。他的慈善事业包括1887年向加尔各答亚美尼亚大教堂捐赠的巨额款项(教堂账簿记载),以及为香港圣约翰座堂安装的彩色玻璃窗(现保存于教堂档案中)。遮打于1902年获授圣米迦勒及圣乔治爵级司令勋章(KCMG),详情刊登于6月26日的《伦敦宪报》。遮打在香港立法局(1887-1926)和行政局(1896-1926)均有出色表现,其任期载于1926年的《香港蓝皮书》和1927年的《殖民地办公室名单》。他的政治敏锐性促成了香港平衡商业增长与文化发展的政策制定。 根据香港坟场记录,遮打于1926年5月27日逝世,遗嘱认证文件显示,他留下了价值320万英镑的遗产。遮打的遗产通过遮打道(1887年命名)和吉席街(1933年)等地标建筑,在香港的城市肌理中永存,官方命名记录保存于地政总署档案馆。香港赛马会于1955年设立的享有盛誉的“遮打杯”,至今仍纪念着他对马术运动的热爱。当代文献,包括《南华早报》1926年的纪念文章,都以“他赋予了香港以生命力和美丽”来概括他的双重遗产。
亚美尼亚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俄罗斯和中国的亚美尼亚侨民社区的见解
4 月 6 日,埃里温时间下午 6:00,俄罗斯和中国的亚美尼亚社区将举办首次联合线上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将来自多个俄罗斯城市(阿纳帕、索契、秋明、特维尔、圣彼得堡和坦波夫)的侨民青年大使 (DYAP) 与中国同行联合起来,探讨在国外保护亚美尼亚文化遗产的实用方法,由专门研究亚美尼亚-中国文化交流的博士后研究员 Ani Margaryan 博士和埃里温国立大学历史学家和研究员 Armine Tigranyan 博士发表演讲。演讲者和主持人将讨论如何在侨民社区中保持传统、历史意识和亚美尼亚身份。参会者需要在https://www.norhayq.ru/vebinar_kulturnoye_naslediye_ru 上注册才能获得参与证书,这标志着促进全球亚美尼亚联系和制定统一的文化保护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
瓷器中的亚美尼亚服饰:作为文化叙事的小雕像
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位于纽约市,是美国国家设计博物馆。它隶属于史密森尼学会,位于第五大道的安德鲁·卡内基大厦。该博物馆由工业家彼得·库珀的孙女萨拉·库珀·休伊特、埃莉诺·加尼尔·休伊特和艾米·休伊特于 1897 年创立,旨在教育公众了解设计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库珀·休伊特收藏了超过 210,000 件物品,涵盖了 30 个世纪的设计历史。其中包括一个 18 厘米高的亚美尼亚小雕像,由罗蒙诺索夫瓷器厂制作,年代约为 1925 年,博物馆于 1989 年收购。小雕像由瓷器制成,带有珐琅和镀金。底部有一个圆形徽章,上面印有锤子、镰刀和齿轮,旁边用红色釉面印有“俄罗斯制造”字样。小雕像描绘了一位正面站立的亚美尼亚妇女,身着传统服饰。服装结合了白色、米色和浅蓝色调,仿制的绣花围裙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披在裙子上。头饰包括一条蕾丝面纱,延伸到小雕像的颈部和胸部。小雕像的视觉特质,尤其是白色、奶油色和蓝色的使用,以及围裙的正式特征,反映了 20 世纪早期描绘亚美尼亚女性的明信片的审美,这些女性可能来自第比利斯(现代的第比利斯),那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亚美尼亚社区的家园,有着独特的服饰和配饰。长袍、围裙和整体设计与东亚美尼亚民族服饰传统非常吻合。罗蒙诺索夫瓷器厂于 1744 年根据伊丽莎白皇后的命令在圣彼得堡成立,是俄罗斯第一家瓷器厂,也是继迈森和维也纳之后欧洲第三家瓷器厂。该厂最初名为皇家瓷器厂,1925 年以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的名字重新命名。早期生产仅供宫廷使用,用于制作皇家用品和外交礼品。该工厂的成立旨在减少俄罗斯对进口欧洲瓷器的依赖,并发展国内生产能力,反映了 18 世纪更广泛的观点,即瓷器是技术和文化进步的象征。 在 19 世纪末和 20
美国第一位亚美尼亚移民马丁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马丁是第一位在现今美国定居的亚美尼亚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18 年,马丁抵达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成为新大陆早期移民潮中的一员。他的存在记录在弗吉尼亚州的记录中,记录显示他在 1619 年的一起法庭案件中作证,并从事烟草生意,这是该殖民地烟草驱动经济中的关键行业。马丁还因将蚕桑养殖引入新大陆而受到赞誉,这是使殖民地农业产量多样化并建立丝绸产业的早期尝试。马丁前往弗吉尼亚的旅程情况部分被历史所掩盖,但有证据表明他很可能来自欧洲,可能是荷兰,到 16 世纪中叶,亚美尼亚商人已经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亚美尼亚人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而闻名,他们建立了广泛的商业网络,特别是在新朱尔法、波斯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这些网络经常将他们与欧洲殖民企业联系起来,包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企业。根据 Vahan Kurkjian 的《亚美尼亚历史》,当时存档的荷兰政府信件反映了亚美尼亚语波斯方言的使用,表明来自新朱尔法的亚美尼亚人积极与荷兰贸易中心接触。这表明马丁可能是这个流亡者的一部分,利用他的关系到达新世界。 马丁抵达弗吉尼亚通常与殖民人物有关,例如弗吉尼亚州州长乔治·耶尔德利爵士和著名探险家兼副州长塞缪尔·阿加尔上尉。《亚美尼亚在美国的遗产:400 年遗产》一书的作者 Hayk Demoyan 认为马丁可能是作为耶尔德利的仆人或同伙抵达的,耶尔德利曾在弗吉尼亚服役并在荷兰与西班牙人作战。虽然尚不清楚亚德利是否在荷兰直接遇到马丁,但考虑到该地区既有亚美尼亚社区,也有英国军事人员,这种联系是合理的。同样,纽约大学教授凯伦·奥达尔·库珀曼 (Karen Ordahl Kupperman) 发现的文件将马丁描述为“完全依赖阿尔加尔”,这表明他与船长关系密切,阿尔加尔因绑架波卡洪塔斯而出名。马丁偶尔被误认为波斯人,这可能表明他熟悉波斯语,这进一步支持了他起源于新朱尔法的理论。在弗吉尼亚定居后,马丁通过引进蚕种和从事利润丰厚的烟草贸易展示了他的创业精神。他的努力得到了该殖民地的主要投资者伦敦弗吉尼亚公司的重视,尽管他被贴上了“陌生人”的标签,但仍获得了优惠的海关待遇。他的贡献足以让他受邀前往英国,成为该公司的理事会成员。然而,1624 年弗吉尼亚公司解散后,马丁从历史记录中消失,几乎没有留下他晚年的踪迹。马丁的意义超出了他的个人成就。作为新大陆的第一位亚美尼亚人,他为其他人铺平了道路,比如亚美尼亚人乔治。乔治于 1653 年受弗吉尼亚州议会委托生产丝绸,并获得了 4,000 磅烟草作为补偿。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美尼亚人继续为美国殖民地的发展做出贡献,亚美尼亚制图师绘制了东海岸的地图,而约翰·阿尔加·巴比吉安等人在 18 世纪末的一次航行中偏离航线后无意中抵达美国。巴比吉安是一位新朱尔法亚美尼亚人,后来将一卷美国历史翻译成亚美尼亚语,进一步连接了两种文化。马丁的故事也在亚美尼亚历史的大背景下引起了共鸣。
Petros Baronyan 或 al-Barun al-Mukhtari:奥斯曼朝拜指示牌背后的亚美尼亚梦想家
Petros Baronyan,也被称为 al-Barun al-Mukhtari,是一位 18 世纪的亚美尼亚发明家和翻译,曾在伊斯坦布尔的荷兰大使馆任职。1738 年,他发明了一种著名的朝拜指示牌,称为 Qibla-numā-yi āfaqi,以帮助穆斯林确定麦加的祈祷方向。该工具配有一张雕刻地图和一份全球近 400 个城市的列表;每个城市都经过编号,方便定位。他的朝拜指示牌在当时具有创新性,将实用功能与艺术设计相结合。 根据 Baronyan 在仪器铭文中提供的信息,1146 年 AH/1733 年,他向大维齐尔阿里帕夏 (1732-1735) 呈递了一篇名为 Jam-numā fī fann al-Jughrafyā 的论文,随后被命令制作一个 rubṭ-i shamsī(日晷),名为 rub-i mustadīr(一种带有两个环的便携式通用赤道日晷)。为此,他获得了丰厚的报酬,并受此鼓舞,开始研究一项新发明:朝拜指示器。在 Ra’īs al-Kuttāb Mustafa Efendi 的支持下,Baronyan 得以将他的设备呈交给新任大维齐尔 Yeğen Muhammed Pasha (1737-1739)。制造者
亚美尼亚 Parkapzuk 风笛:永恒乐器中的传统与声音
亚美尼亚 Parkapzuk (Պարկապզուկ) 是风笛的一种变体,拥有丰富而古老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 1300 年左右的西亚美尼亚领土。这种管乐器深深植根于亚美尼亚音乐传统,由一个传统上用动物皮制作的袋子组成,用作空气储存器。音乐家通过直接向袋子中吹气来填充袋子,充气后,空气通过两个称为管笛的木管引导。每个管笛配有五六个指孔,音乐家可以像吹笛子一样操纵它们,通过覆盖或揭开指孔来调整乐器的音高和旋律,从而产生动态而多样的声音范围。Parkapzuk 与许多其他风笛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无嗡嗡声的设计;与欧洲同类乐器不同的是,帕卡普祖克琴通常具有持续的嗡嗡声,而由于对双吟唱器的精心调音,帕卡普祖克琴产生了独特的听觉体验。这些吟唱器彼此略微分开,产生了一种称为“敲击”的现象,其中两个吟唱器的声波相互干扰,产生穿透音调。吟唱器的喇叭形结构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声音,有助于产生共鸣和声学深度,这是亚美尼亚音乐中乐器声音的特征。帕卡普祖克琴自古以来就是亚美尼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 Agathangelos、Pavstos Buzand、Movses Khorenatsi、Yeghishe、Sebeos、Grigor Narekatsi 和各种音乐家兼诗人的手稿中都可以找到对它的提及。自封建早期以来,帕卡普祖克琴就被流动音乐家垄断。这些音乐家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经常扮演小丑和弄臣的角色,与其他表演者一起营造出欢快的气氛,鼓舞聚集人群的精神。帕卡普祖克琴的演奏者是各种流行庆典和仪式的参与者,如婚礼、复活节、圣烛节和忏悔星期二,他们备受期待和欢迎。同样有趣的是,在亚美尼亚的不同地区,有石碑上雕刻着演奏帕卡普祖克琴和其他乐器的音乐家,以及跳舞的人。这些可能是音乐家或乐器制造者的坟墓,或者是与歌曲和音乐有某种联系的个人。制作乐器的大师通常也会自己演奏。然而,近年来,演奏帕卡普祖克琴的传统面临着挑战,这种乐器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岌岌可危。事实上,研究人员在 1996 年和 1997 年指出,他们能够录制一些最后一批保持这一传统的活跃风笛手的表演,这些录音对于保存这一古老音乐遗产的声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些录音是与几乎失传的传统的重要联系,捕捉到了曾经在亚美尼亚文化景观中回荡的乐器的最后回声。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藏品中可以找到 Parkapzuk 的视觉表现,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著名艺术家 Henry J. Van-Lennep 于 1862 年创作的石版画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位亚美尼亚风笛手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