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吉克·阿维蒂斯扬的遗产是中亚文化交流启动的基础
加吉克·阿维蒂斯扬是杰出的亚美尼亚艺术家、理论家和工匠(1957-2021),也是亚美尼亚艺术家联盟的成员,他在促进中亚文化交流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在连接两国艺术界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得到了认可,2016 年,他被授予享有盛誉的格里戈尔·纳雷卡齐奖章,这是亚美尼亚共和国文化领域的最高荣誉。 2010 年代初,阿维蒂斯扬共同创办了“亚美尼亚调色板”艺术节,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举措,旨在团结亚美尼亚和外国艺术家,特别强调促进与受人尊敬的中国艺术家的合作。此次艺术节是联合艺术创作的平台,包括创作迷人的亚美尼亚户外风景画和令人回味的亚美尼亚人肖像画,这些作品在集体展览中展出。 2015 年,阿维蒂斯扬移居中国,继续推动在中国举办亚美尼亚艺术家的展览和工作坊,同时也为中国艺术家在亚美尼亚举办互惠展览提供便利。通过这些举措,阿维蒂斯扬不仅展示了两国丰富的艺术遗产,还鼓励了有意义的文化交流和对话。 除了作为文化大使的角色之外,阿维蒂斯扬在后印象派油画方面的精湛技艺也吸引了观众,他的作品描绘了亚美尼亚人和中国人友谊的寓言,颂扬了中国人民的多样化叙事,将中国题材无缝地融入了当代亚美尼亚艺术中。 阿维蒂斯扬的艺术贡献赢得了国际赞誉,他的作品在欧洲和亚洲各地举办过多次个人展和联展,展出地点包括圣彼得堡、布达佩斯、巴黎、里昂、维尔纽斯、里加、塔林、斯维亚托戈尔斯克、哈尔滨、南京和北京等著名城市。他的画作被尊贵的私人收藏家收藏,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全球艺术界的持久影响力。
为马蒂斯做模特的亚美尼亚女艺术家
亚美尼亚女艺术家 Vava Khatchadourian 于 1895 年 2 月 12 日出生在奥斯曼帝国的特拉比松,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巴统度过。 在从事艺术事业之前,Khatchadourian 曾居住在维也纳和巴黎,为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等人担任模特。 1920 年,她在第比利斯与著名的亚美尼亚画家和壁画家 Sarkis Khatchadourian 结婚。 经过世界各地的广泛旅行,包括在印度和伊朗生活了几年,Vava 和 Sarkis 于 1941 年定居纽约开始新的生活。她于 1945 年开始绘画。她的作品可以在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和私人收藏中找到 . 她于 1984 年在纽约曼哈顿死于癌症。
中国艺术家的女性半身像与风景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起
梁元兴用他错综复杂的奇幻艺术重新定义了半身像雕塑。 原型师制作错综复杂的肖像,其中女性的面孔融合了精致的装饰和风景元素。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头发变成了超现实主义的场所。 长长的锁链环绕在他们的头上,是微型建筑、鱼塘和树木安家的地方。
为中国美术带来现代精神的中国女艺术家
潘玉良,本名張世秀,字玉良,一歲喪父,八歲喪母。 1920年9月,在潘赞化的帮助下,潘玉良作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批女学生之一,考入该校学习美术。1921年7月,潘玉良从上海美专退学,后考入里昂中法大学,成为其首批学生,此后主要使用“潘玉良”这一名字。 潘玉良在法国先后就读于里昂国立美术学校(Beaux-arts de Lyon)、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Beaux-arts de Paris),后又于1925年底考入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1926年1月赴罗马求学,同年有中法大学同学回国,潘玉良托他们将自己留法期间所创作的数百幅作品带回国,不幸悉数毁于轮船失火。1928年于罗马国立美术学院毕业,歸國後被上海美專校长刘海粟聘为西洋画科主任。同年11月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展——潘玉良女生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观者如潮,引发轰动。次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先是做兼任讲师,1931年7月升兼任副教授,同时兼任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西画导师。1932年12月被中央大学聘为专任讲师,至1935年9月离任。1936年1月受聘为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主任,至1937年辞职并赴法国游历。此后在法國居住長達四十年。 1945年3月,潘玉良全票当选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期间潘曾多次在与潘贊化及家人的通信中表示希望回国,1956年向法方申请回国时,由于法方不准她将作品带离出境而作罢。1964年,中法建交,潘玉良应邀出席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举办的首次国庆招待会。1965年底,潘玉良在家信中表示希望长孙潘忠丘来法国帮助整理作品准备回国,后因国内爆发文革及身体原因未能遂愿。旅法期间,潘玉良曾多次在法举办画展,并携作品到英国、美国等地展出。她还多次受到法国政府及有关机构的表彰。她一直未入法国国籍。 1977年6月13日,潘玉良逝世於巴黎。7月22日举行葬礼,葬於巴黎蒙帕纳斯公墓(Cimetière Montparnasse)的第七墓區。潘玉良临终前曾嘱咐友人王守义一定要将她的作品全部运回中国。这一遗愿得以实现,其留下的几千件作品现大部分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及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