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os Baronyan 或 al-Barun al-Mukhtari:奥斯曼朝拜指示牌背后的亚美尼亚梦想家
Petros Baronyan,也被称为 al-Barun al-Mukhtari,是一位 18 世纪的亚美尼亚发明家和翻译,曾在伊斯坦布尔的荷兰大使馆任职。1738 年,他发明了一种著名的朝拜指示牌,称为 Qibla-numā-yi āfaqi,以帮助穆斯林确定麦加的祈祷方向。该工具配有一张雕刻地图和一份全球近 400 个城市的列表;每个城市都经过编号,方便定位。他的朝拜指示牌在当时具有创新性,将实用功能与艺术设计相结合。 根据 Baronyan 在仪器铭文中提供的信息,1146 年 AH/1733 年,他向大维齐尔阿里帕夏 (1732-1735) 呈递了一篇名为 Jam-numā fī fann al-Jughrafyā 的论文,随后被命令制作一个 rubṭ-i shamsī(日晷),名为 rub-i mustadīr(一种带有两个环的便携式通用赤道日晷)。为此,他获得了丰厚的报酬,并受此鼓舞,开始研究一项新发明:朝拜指示器。在 Ra’īs al-Kuttāb Mustafa Efendi 的支持下,Baronyan 得以将他的设备呈交给新任大维齐尔 Yeğen Muhammed Pasha (1737-1739)。制造者
亚美尼亚 Parkapzuk 风笛:永恒乐器中的传统与声音
亚美尼亚 Parkapzuk (Պարկապզուկ) 是风笛的一种变体,拥有丰富而古老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 1300 年左右的西亚美尼亚领土。这种管乐器深深植根于亚美尼亚音乐传统,由一个传统上用动物皮制作的袋子组成,用作空气储存器。音乐家通过直接向袋子中吹气来填充袋子,充气后,空气通过两个称为管笛的木管引导。每个管笛配有五六个指孔,音乐家可以像吹笛子一样操纵它们,通过覆盖或揭开指孔来调整乐器的音高和旋律,从而产生动态而多样的声音范围。Parkapzuk 与许多其他风笛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无嗡嗡声的设计;与欧洲同类乐器不同的是,帕卡普祖克琴通常具有持续的嗡嗡声,而由于对双吟唱器的精心调音,帕卡普祖克琴产生了独特的听觉体验。这些吟唱器彼此略微分开,产生了一种称为“敲击”的现象,其中两个吟唱器的声波相互干扰,产生穿透音调。吟唱器的喇叭形结构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声音,有助于产生共鸣和声学深度,这是亚美尼亚音乐中乐器声音的特征。帕卡普祖克琴自古以来就是亚美尼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 Agathangelos、Pavstos Buzand、Movses Khorenatsi、Yeghishe、Sebeos、Grigor Narekatsi 和各种音乐家兼诗人的手稿中都可以找到对它的提及。自封建早期以来,帕卡普祖克琴就被流动音乐家垄断。这些音乐家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经常扮演小丑和弄臣的角色,与其他表演者一起营造出欢快的气氛,鼓舞聚集人群的精神。帕卡普祖克琴的演奏者是各种流行庆典和仪式的参与者,如婚礼、复活节、圣烛节和忏悔星期二,他们备受期待和欢迎。同样有趣的是,在亚美尼亚的不同地区,有石碑上雕刻着演奏帕卡普祖克琴和其他乐器的音乐家,以及跳舞的人。这些可能是音乐家或乐器制造者的坟墓,或者是与歌曲和音乐有某种联系的个人。制作乐器的大师通常也会自己演奏。然而,近年来,演奏帕卡普祖克琴的传统面临着挑战,这种乐器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岌岌可危。事实上,研究人员在 1996 年和 1997 年指出,他们能够录制一些最后一批保持这一传统的活跃风笛手的表演,这些录音对于保存这一古老音乐遗产的声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些录音是与几乎失传的传统的重要联系,捕捉到了曾经在亚美尼亚文化景观中回荡的乐器的最后回声。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藏品中可以找到 Parkapzuk 的视觉表现,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著名艺术家 Henry J. Van-Lennep 于 1862 年创作的石版画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位亚美尼亚风笛手演奏